生豬產業鏈面臨的問題
1.生豬生產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低
近年來,我國生豬生產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2010年我國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程度為66.4%,比2004年高出28.2個百分點。2007年至2009年, 我國年出欄1萬頭以上的養豬場由1853家增加至3179家。與此同時,年出欄量1—49頭生豬的養殖戶則由801萬戶減少到646萬戶。
目前,我國生豬生產規模化程度依然較低。2010年美國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養殖場所生產的生豬占總量的62%,而我國占比只有9%。分散化的養殖模式導 致我國生豬飼養條件相對較差,養殖技術和生產效率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其中,疾病控制、養殖環境是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最大的地方,也是制約我國養豬生 產水平的主要因素。2010年我國每頭能繁母豬提供的商品豬為13.58頭,全程死亡率超過20%,遠低于養豬發達國家能繁母豬年提供22頭以上的水平 (丹麥超過25頭)。如果我國每頭能繁母豬提供的商品豬為18頭,則我國可以少養能繁母豬1200萬頭,可節約飼料1400萬噸;如果每頭能繁母豬提供的 商品豬為20頭,則我國可以少養能繁母豬1575萬頭,可節約飼料1800萬噸。
2.生豬流通體系引導生豬生產、分散養殖風險的功能亟待進一步提升
第一,我國生豬流通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低,營銷規模小、效率低。從全國范圍看,每個縣市都活躍一批從事生豬交易的豬販子和經紀人。由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 發展起步較晚,這些農村經紀人和豬販子是目前承擔生豬購銷的主要力量。小規模的豬販子每天販運量在幾十頭以內,收豬范圍一般為本縣甚至本鎮;中等規模的豬 販子每天販運量在100—200頭,收豬范圍一般為本縣甚至本市,他們一般是為大中城市定點屠宰企業收購生豬;大型豬販子每天販運量在200頭以上,收豬 范圍不固定,且在每個省市都有經紀人,這些大型豬販一般為大中城市的大型屠宰企業服務。受資金及市場風險的限制,豬販子的經營規模不會太大,并不能形成穩 定的、規模化的生豬供應鏈條。
第二,生豬流通環節較多,生豬養殖戶在市場交易中的談判能力較低,無法分享流通環節的利潤。目前,生豬交易一般經歷經紀人、小規模的豬販子、大規模豬販子之 間、屠宰企業之間交易等3—4個環節。盡管生豬經銷商的出現降低了生豬養殖業與屠宰業之間直接交易的成本,但由于豬販子與生產者之間是一種買斷關系,如此 之多的交易環節也攤薄了養殖戶的利潤。
第三,生豬交易方式單一,尚未建立期貨市場機制,市場缺乏分散風險和引導生豬生產的功能。我國生豬交易主要是現貨交易,中遠期交易尚在起步階段,生豬期貨市 場尚未建立。在現貨對手交易模式下,市場價格是即期價格,而非遠期價格,因此并不能反映遠期的生豬供需狀況。生豬養殖者無法對未來生豬供求做出合理預期, 也就無法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在蛛網效應的作用下,價格波動無法避免。缺乏期貨市場,養豬戶和肉類加工企業就無法利用套期保值機制回避和分散生豬 和豬肉價格波動風險,政府調節生豬市場供應、提高宏觀調控方面也無法獲得一個比較有效的價格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