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作者:每日經濟新聞 來源: 福建光華百斯特集團 點擊數:685
今年前10個月,我國生豬產業鏈表現吊詭:豬價從年初起飛,并于5月達到歷史高位;與此同時,往年“豬周期”常見的散戶追高并未同步出現。據農業部數據,今年10月生豬存欄37709萬頭,同比下降3.4%。伴隨上述現象,今年以來“洋豬肉”進口也達到歷史性高位。
而巨量進口的背后,是懸殊的生豬內外價差。事實上,橫亙中國生豬產業鏈20年的“豬周期”,眼下正受到有史以來最高進口量的“洋豬肉”的挑戰。“洋豬肉”咄咄來襲,市場又將幾分天下?生豬產業鏈表現吊詭,潮水退去都有誰在裸泳?
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試圖從這些數據以及現象的背后,挖掘出中國生豬產業鏈向規模化演進的真實圖景。
2.5元/斤 VS 8.5元/斤
今年前10個月,共有139.4萬噸豬肉漂洋過海,進口到中國。據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10月我國進口豬肉共11.54萬噸,環比下降17.8%,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上漲43.5%,而1~10月份累計進口豬肉量更是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32.8%。
“美國目前生豬價格約為每斤2.5元,中國則是每斤8.5元。”美國肉類出口協會副總裁何嘉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入中國的豬肉,還會按屠宰分割后的不同部位有不同價格。目前,美國生豬養殖者每賣一頭豬,會虧損約140元人民幣。”
中美兩國間生豬價格相差6元/斤,為何會形成如此大的價差,是否又會對市場上的國內生豬價格產生巨大影響呢?
“一頭豬大約可以屠宰出體重70%以上的豬肉,現價每斤8.5元的生豬,可得出豬肉成本約為12元,進入批發環節后還要再加上屠宰企業的利潤。”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也意味著,粗略計算美國生豬屠宰后豬肉成本約在每斤3.6元,即使按照不同部位分別計算,絕大部分進口豬肉也都會比中國更便宜。”
“洋豬來了”絞殺國內豬價
以一種廉價進軍的姿態,今年以來“洋豬肉”大量涌入中國。
據弘羊生物數據監測,今年前9個月,豬肉進口量比上年全年進口量還多出了64.4%,1~9月生豬產品貿易逆差達到36.21億美元,同比增長2.6倍。而“洋豬肉”大舉進軍中國,其原因在于今年以來我國生豬產能與實際消費需求出現了缺口。
以糧農組織的歷年統計數據來看,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豬肉生產國以及消費國,每年我國都生產出占到全球產量一半的豬肉,同時也大致消費掉全球消費量的一半。每年,中國的豬肉消費量都在5500萬噸上下,根據糧農組織的預測,到2022年,中國豬肉消費需求有望達到6078萬噸。
而今年我國生豬產能是多少呢?根據興業銀行(601166,股吧)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此前撰文,2015年我國國內豬肉供給缺口達80萬噸,美國農業部預測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這一缺口將進一步擴大至107萬噸。
現在,豬肉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開始成為全球豬肉進口第一大國。在市場觀察人士看來,量價齊增,成為纏繞在進口豬肉項目上的一道“魔咒”。
統計近3年豬肉進口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中國進口豬肉呈現出“單價、數量、總價齊增”的局面:
2014年,進口量為56萬噸,到岸單價為每斤5.7元;
2015年,進口量為77.8萬噸,單價為每斤5.8元;
今年前10個月,進口139.4萬噸,單價為每斤6.5元。
據農業部統計的每月第四周全國生豬平均價格數據,再對比今年每月豬肉進口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洋豬肉”不僅來了,而且立刻便展開了對國內豬肉市場的“絞殺”。
每日經濟新聞 制圖
農業部數據顯示:我國生豬價格在今年5月份達到每斤10.3元的頂峰后,便開始進入下滑區間。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十個月中,豬肉的進口量在6月份達到峰值,為19.4萬噸,同比增長達214.6%,也是增量的最高值。在此之后,進口量與進口增量均出現了逐月下滑。
兩個數據周期疊加對比,不難發現:今年的5~6月份,一方面出現了國內生豬價格高點,一方面進口豬肉量驟然翻番,隨后,洋豬肉邊漲價邊加量涌入中國市場,而國內生豬價格曲線隨之下跌。
這其中的邏輯何在?
“我們所看到的海關每月豬肉進口數據,實際上反映的是至少兩個月前中國豬肉貿易商在國外所下的訂單,也就是說,我們看到6月份豬肉進口量達到峰值,實際上至少也是三四月份所下的訂單,并在4月份發貨。”馮永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般來說,(進口豬肉)從美國發來中國,需要一個半月以上的航運,加上清關的時間,差不多在兩個月。”
這意味著,豬肉進口量在6月達到峰值,在年初生豬價格出現上漲信號后,國內豬肉貿易商即行動起來大量進口“洋豬肉”,而隨著國內生豬價格在6月左右開始回落,豬肉進口量亦隨之逐月下降。
那么,“洋豬肉”為何那么便宜?記者注意到,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規模化程度高是主因
“洋豬肉”之所以會翻倍涌入中國市場,兩國間較高的差價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美國目前的生豬價格約為每斤2.5元,中國則是每斤8.5元。”何嘉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中國進口豬肉相比去年出現很大增幅,主要原因還是較大的生豬價格差異。
出現如此大的價格差異原因何在?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規模化程度的高低是其中的主因。
農業部數據顯示,中國目前還有55%的生豬由年出欄500頭以下的養殖散戶來提供。而在美國,根據美國農業部2012年的報告顯示,從2007年至2012年6年間美國豬場數量減少了29%,而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卻不斷上升,目前80%以上的美國生豬由規模化豬場提供。
在規模化養殖程度比較高的美國,生豬飼養成本會大大降低。如果按照生豬出欄體重為240斤的平均數據粗略換算一下,美國生豬養殖的成本約在每頭740元人民幣,即每斤3.1元。中國農科院農經所副研究員郭靜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在中國,不同的養豬形式有著不同的成本構成,從個人散養、公司規模化到公司加農戶,不同模式下的成本構成又有著不同計算。根據我們的調研,散養戶的成本大概是每斤5.8元到6.6元之間。”
那么,規模化養殖場的成本又如何呢?根據溫氏集團披露的上半年財報,溫氏上半年共出欄生豬804.89萬頭,營業成本為1371元/頭,如按每頭生豬出欄體重為240斤計算,則其上半年生豬出欄營業成本約為每斤5.7元。
而借助較高的規模化養殖水平,美國也實現了對境內生豬養殖信息的及時掌握。
在美國農業部及政府相關行業網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其對生豬存欄信息的統計細致到了按照所在州、仔豬與母豬、育肥豬不同體重組、不同產能下繁育能力的劃分,信息的細分帶來信息的高信任度,進而促進生豬市場的相對穩定。
截自美國農業部官網
“對任何市場而言,信息的及時與透明都很重要,將生豬養殖信息細化到這種程度,有利于養殖企業之間把握市場趨勢。比如得知仔豬存量普遍過高的信息,那么可以安排不同出欄時間以錯開生豬供應高峰期。”郭靜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過多的散戶,將導致信息難以及時統計和傳導,市場信息以訛傳訛,網絡消息層出不窮真假難辨。”
先進的養殖技術帶來高產能
河北廊坊養豬大戶孫少志進入生豬養殖行業已有20年,其養殖規模在京津冀地區位列前五強。在他看來,規模化豬場的技術優勢,帶來成效顯著的成本控制。
“為什么進口豬肉能這么便宜?技術差距太大。美國一頭母豬,平均一年可產23頭小豬,在歐洲甚至可產28頭,在中國呢?大型豬場才能做到平均17~18頭。即使按照最近的生豬產業五年規劃,到2020年,目標也只是年產19頭小豬。”孫少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生豬控制成本與實現盈利的關鍵,就在于技術。”
溫氏集團種豬分公司一位負責人曾表示,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要讓單頭成本降下來,首先分子要減小,分母增大,把分母無限增大才能夠降低單頭飼料成本。
養殖生豬的成本中,飼料占了六至七成,疫苗獸藥、人工場地水電等合計占約三成。對于年出欄500頭以下的養殖散戶來說,無論是對飼料等生產資料的議價能力,還是對先進技術的采納能力,都因受限于資本和規模實力而無力承擔。
“與散戶不同,規模化養殖帶來專業化,專業化才有利于育種、防疫、人工授精、飼養管理新技術的使用,新技術又有利于降低死亡率、提升生產力,比如場內保持光照和溫濕度恒定,這種系統便不是普通養殖散戶有實力上馬的。”馮永輝表示:
“并且,美國已經實現了完整的縱向產業鏈整合,也就是說從育種、飼料、機械化飼養、屠宰、配送已經實現了整合,可以說目前美國大型肉類生產企業已經控制了絕大部分肉類生產的全過程。”
國內養殖散戶應該慌嗎?
傾向于用產業鏈邏輯思考進口豬肉沖擊的馮永輝,對生豬產業是否會遭受廉價進口豬肉的沖擊十分警惕。
他認為,“當前中國生豬產業令人擔憂的現狀在于,中國的養殖業產能占全球50%,但養豬成本卻大大高于國外。去年美、德、巴西、越南的成本價只相當于人民幣4.0~4.5元/斤,而我國的成本價是6.0~ 6.5元/斤,一度還達到7.0~7.5元/斤。國內養殖成本這么高,一旦低價的外國豬肉大量進入,勢必在中國的生豬產業鏈還沒完成升級的時候,便擠垮很多養殖戶。”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養殖戶倒了,那么與之相關的種豬、飼料、售料、疫苗、屠宰等產業鏈上下游也都會因此而陷入困境,并開始大幅縮減產能,關門退出的企業會大幅增加。”馮永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豬價大跌的周期里,從2014年到現在,全國飼料企業倒閉了上千家,這就是因為養豬行業虧損太嚴重了,飼料企業生產的飼料賣不出去所致。”
數據顯示,2012年、2013年飼料企業數量分別為10858、10113家,2014年下降至7000余家,到了2015年又下降1000家,降至了6000家左右。
在行業的“警惕者”眼里,我國生豬養殖是否會因進口豬肉沖擊而出現困境的關鍵在于未來3年。馮永輝說,“一旦國門打開,未來3年豬肉進口量會急劇增加,甚至可能突破300萬噸,相當于進口4500萬頭豬,這一數量在國內養豬省份里排第五名左右,相當于中國多出一個養豬大省。這對國內市場的沖擊非常大。既要降低這個行業的風險,也要降低這個行業的成本,未來3年是個關鍵期。”
而在另一方看來,低價洋豬肉的巨量進口并沒有嚴重到導致豬肉陷入大的困境,他們的觀點更傾向于用現實數據說話。
“目前來看,進口豬肉量并沒有大到足以沖垮國內生豬產業鏈的地步,并且這一條產業鏈上有這么多賴以為生的人,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如果真的進口量大到影響產業鏈的地步,政府一定會有所干預。”
國泰君安農業分析師王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再者說,在全球布局的巨頭,也并非全部要把國外生豬進口進來,比如布局美國的企業,實際上它收購的企業相當大一個業務是在美國運營,進入國際市場,并且美國生豬養殖允許使用瘦肉精,其市場上一半的豬肉有瘦肉精,而中國允許進入的是沒有瘦肉精的豬肉。”
不過,變數并非不存在。
王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變數還是有的,比如說當前南方水網地區對于生豬養殖業較為嚴格的環保限令,這足以對我國三分之一的生豬產能產生影響。”他認為,如果進口豬肉在國內放開的尺度加大,那沖擊還是存在的。
2016-11-30
(Top) 返回頁面頂端